作者: 汪雅惠 護理師
代謝症候群 哪裡來
生活的忙碌、壓力大、多吃、少動,導致肥胖及許多慢性疾病產生,而「代謝症候群」也成了現代健康議題中最熱門的名詞。
遠從1940年代起,歐美國家就陸續發表肥胖常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的研究文獻。1988年史丹佛大學Dr. Reaven綜合研究結果,率先描述胰島素抗性、高血脂與高血壓的關聯性,並且提出X症候群的概念,後於1989年Dr. Kaplan加上腹部肥胖這一項,合稱為致命的四組合:代謝症候群。
因世界各地區及個別族群的差異性,台灣於2004年邀集專家團體訂定本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標準,經過實證及臨床研究,國民健康署於2007年公告如以下:
成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只要符合以下5項指標中的3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
我該怎麼辦
代謝症候群並不是病,而是健康亮起了黃燈 !
據衛生署統計,代謝症候群所衍生之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皆居台灣十大死因榜中,且照顧這些慢性病之花費逐年增加。
所以代謝症候群已是現代人的大敵,如何預防、篩檢、治療代謝症候群,以及如何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是醫師與民眾都必須面臨的課題。
究竟該如何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 ? 重點是持之以恆改變生活型態以及維持理想體重,務必做到以下三項:
一、體重控制:
當符合肥胖條件時,應減輕原來體重的5%~10%;若體重超過理想值的10%時,應慢慢減重
二、適當運動:
培養規則運動習慣,儘量達到每天有30分鐘的中強度體能運動,如騎腳踏車、快走、走樓梯或爬山等。
三、飲食控制:
- 遵照低脂、低鹽、低熱量、高纖維及避免精製糖汁原則。每天均衡六大食物,包括奶類、五穀根莖類、蔬菜、水果、肉魚豆蛋類及油脂類,盡量從天然新鮮的食物攝取充足的營養。
- 選擇對的食物,增加纖維質並減少精製食物攝取;以低脂奶取代原本的奶類;植物性蛋白如豆腐及脂肪含量低的肉類例如白肉和魚肉,少一點紅肉,可以降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的攝取;
- 蔬果攝取應以多樣化、當令為原則,深色蔬菜至少要占三分之一;選擇椰子油以外的植物油,每天還要吃一份花生、芝麻等堅果,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取。
- 「高油、高鹽、高糖」是健康的致命傷。烹調方式最好改為蒸、煮、涼拌、滷及燙等;減少使用黏稠度較高的醬料;避免鹽分高的食物,尤其是醃漬物、味精、豆瓣醬、味噌、番茄醬、胡椒鹽等調味料,盡量以天然食物例如檸檬、蔥、蒜等調味或提味。
- 減少甜食飲料的攝取,避免精製糖的添加。
- 另外飲酒要節制,抽菸者務必要戒菸!